第三辑 为人处世 Volume 3: Dealing with People
《孟子》的《离娄章句上》中,孟子曰: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舜不告而娶,为无后也。君子以为犹告也。” “无后”,现在的人普遍理解为没有后代,那么,舜不告父母而娶了妻子,怎么就是无后代了呢? 难道有了后代,这个人就是孝子吗?周总理没有后代,因为没有后代就成了最大的不孝了吗?
现在,我们引经据典来解释一下。
经典中的“孝”
在《孝经》里,把孝分成了三种,也就是三个层次。
《孝经》,开宗明义章第一
子曰: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复坐,吾语汝。” 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 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 夫孝,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。”
《孝经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作者是孔子讲述,弟子们记录下来的。从《孝经》的原文中,可以看出孔子所认为的孝,分为三个层次:
小孝,始于事亲,中孝,中于事君,大孝,终于立身。
“不孝有三”应该跟《孝经》里是对应的。
所谓说,始于事亲,指承事、奉养父母,不做令父母蒙羞、伤心的事情。
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” 这里的“毁伤”就是不能去打架、犯罪、以及无缘无故地去自残、自杀,从而导致身体受到伤害、惩罚。凡是危害社会而导致身体受伤乃至死亡的事情都不能做,做了就是不孝,会让父母蒙羞、伤心,陷父母于危险之地。为了孝养父母要善待自己,这是孝道的最初层次。
孟子所说真正的不孝有五种:
《离娄章句下》中,孟子曰:
“世俗所谓不孝者五:惰其四支,不顾父母之养,一不孝也;博弈好饮酒,不顾父母之养,二不孝也;好货财,私妻子,不顾父母之养,三不孝也;从耳目之欲,以为父母戮,四不孝也;好勇斗很,以危父母,五不孝也。”
这里说懒惰少劳动,很少顾忌孝养父母; 赌博、饮酒、吃喝玩乐,很少顾忌孝养父母; 喜欢钱财,现在人顾着赚钱,顾着自己的老婆孩子,而很少顾忌孝养父母,现在这样的人很多; 有钱人声色犬马、身败名裂而很少顾忌孝养父母; 好勇斗狠,危及父母身体乃至性命。
我们普通人行孝道能做到这五点,在小孝方面,那就算做得很不错了。
中孝,是指忠于事君。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;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长官;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服务民众。
所谓移孝作忠,忠臣良将。把孝扩大到为社会大众去服务、为国家去服务。
《孝经》事君章第十七:
“子曰:君子之事上也。进思尽忠,退思补过,将顺其美,匡救其德,故上下能相亲也。诗云:心乎爱矣,遐不谓矣,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。”
君子者,良臣也,良臣在进前见君主,必以尽其忠实、坦诚之心,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,计划方略,全盘贡献,既见而退了下来,良臣就会检讨自己是否完整地领会了君主的战略思想,就尽心检讨自己在战术上的细节,是否还有疏漏?在落实政策时,是否有未尽到责任?自己的言行,是否有了过失?悦意地服从君主,贯彻落实一切上顺天意、下安民心的好国策,移风易俗,振民育德,教化百姓。如此,君主自然洞察忠诚,以义待下,所谓君臣同德,上下一气,犹如元首和四肢百骸一体,君享其安乐,臣获得尊荣,上下自能相亲相爱了。”
经中的这句话是说:“心中有了爱,即使因相隔很远而无法当面表达,但因这种爱是深植内心深处的,是自然流露的,无时无刻不存在的,怎么会忘得掉呢?!”
大孝,是立身行道!
大孝,“立身行道,扬名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”!这是孝道的最高境界!所以说终于立身。
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子曰: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。
孔子十五岁开始志于学道,立身指的是人在三十岁前后学有所成。开始行道,四十岁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。五十岁知道了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,。
“扬名后世”:是为后世做楷模,做人天师表,就像尧舜、周公、孔子那样。
所以“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”的“无后”是指没有立身行道,扬名后世,这才是无后啊。可是,得大道者是圣贤,圣贤毕竟是少数。难道只有圣贤才有后,普通人都无后了吗?
其实,立身行道,道有多种,有大道、中道、还有小道。只要能扬名后世,都是有后。所以,无后是指一个人只是庸庸碌碌地活了一生,活了一辈子,没有给社会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,俗话也说,匆匆来一遭,什么也没留下。
既没有得道,也没有修德行,既没有行仁义,也没有一门技艺。那就是“无后”,这样的话,你就没有做到大孝,这叫无后为大。
所以,普通人如果能做到德高望重,或者行侠仗义,见义勇为,或者精通一门技艺,也是给社会留下了有价值的后果,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,没有庸庸碌碌地活一生。也算是有后了。例如,你精通中医,做了一名好的中医,救死扶伤,并且能把中医的技术传给后人,留给社会,那也是有后了。
当然了,如果你这个人实在太普通,只能打工,养家糊口,生儿育女,但是,你老实厚道,把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对社会有贡献的人,最差也不会犯罪,危害社会,那你也是给社会留下了有价值的东西,也算是有后了。
什么是“无后”?
其实,孔夫子还说过一句跟“无后”有关的话,夫子说:“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?!”是什么意思呢?
古代有殉葬制度,取消殉葬制度以后,还有一些人就用陶瓷烤成人的形状给他殉葬。他为什么要把陶瓷烤成人的形状给他殉葬呢?这说明他还想活人替他殉葬,还有这种活人给他殉葬之心。所以,夫子说:“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?!”直译为:第一个用陶俑殉葬的人,难道他的这种行为无后吗?!如果无后是没有后代的意思,这句话就解释不通。这个“无后”应该是没有后果的意思,所以,“其无后乎”应该译成:难道这种行为不会对社会和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后果吗?!
最后,解释一下孟子的这段话:孟子曰: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舜不告而娶,为无后也,君子以为犹告也。”这句话是孟子评价大舜时说的一句话,舜:五帝之一,远古帝王。相传他的继母和后来的弟弟,多次想害死他:有一次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,两人从谷仓下放火,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;还有一次,让舜掘井时,当倔到深处时,两人却下土填井,舜,掘地道逃脱。事后舜毫无嫉恨,仍对父母恭顺,对弟弟慈爱。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地。尧听说舜非常孝顺,有处理政事的才干,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;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,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。舜登天子位后,去看望父母,仍然恭恭敬敬。这里孟子说,“舜不告而娶,为无后也”,就是说舜王不告诉父母,就娶了尧的两个女儿,“为无后也”是说舜的行为并没有对社会和后世带来不好的后果和影响,在君子看来,舜在这种情况下,不告而娶犹胜告之,因为舜的行为,非不孝也,乃大孝也。
易明之光 Mini读书@20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