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以为打坐是修行,那平常生活当中,如果人和人之间都不能够友好地相处,你怎么修行?你入什么定啊?可能吗?你什么定也入不了啊。你平常心情都不愉快、不愉悦、不轻松愉悦,你怎么能入得了定呢?这不可能的事啊。人是要轻松愉悦,法喜充满,那你坐那里心中没什么事,你往那一坐就可以入定,没有什么烦恼,有烦恼很快就可以自己转化。打比方你一坐,小小的烦恼,你通过一观修,马上就消失了,心里就放下了,没有任何执著,这样才能入得了定。
带着烦恼打坐,你干脆别坐,有烦恼的时候你还是去忏悔,好好地去改善。
所以说为什么修外道的人他也要修四无量心?四无量心修好了,你才能够入初禅、二禅,否则的话你根本就入不了定。你心里有烦恼,你能入得了定?那可能吗?不可能的,欲界定都入不了,不要说色界定了。
有烦恼,心里带着烦恼去打坐是没用的,要忏悔,要观修,让你的心静下来,心平气和,轻松愉悦,你才能够入定,才能够坐得起来,才能够跟佛菩萨、跟上师相应。烦烦恼恼的你怎么跟上师相应?你怎么跟三宝相应?这不可能的事嘛。打坐不能带着烦恼,先用智慧把它对治掉,心中没有烦恼了,再开始结印打坐。所以说不要急着一上来就结印,结着印念着念着十分钟,想起那个烦恼的事情来了,就上火了,越念越上火,你肯定上火,因为你那个手印又不能散,在那想,念两句又想想,念两句又想想,你没有对治掉。一座下来,想了十几二十次了,咒念得一塌糊涂的,时有时无的,那有什么用呢?那样修法干脆别修,你还不如把手印放在下面好好想想,忏悔忏悔,串习一下师父的教诲、开示——还是自己不好,忏悔一下,把自己的烦恼对治下去以后,很清净的心,然后才能够开始祈请,念皈依啊,祈请哪,然后发愿、发菩提心,然后才开始念修。念咒之前你不要先发菩提心吗?你有烦恼你怎么发菩提心啊?
菩提心发起来了以后,你要感觉到自己的菩提心真的生起来了,才开始念这个咒,念这个“唵嘛呢叭咪吽”,这个时候才有用的。你没有菩提心你念它有什么用?你念了就是给自己消一点业吧,也许,但是半中间说不定又起嗔恨心了,麻烦了。修这个法啊,不能有嗔恨心的,有一点点嗔恨心你就麻烦了,你就会翻大业障了。有些人就是因为修法的时候动了恶念,然后后面就会翻大业障,起恶念,越修越烦恼,修得心里面冒火,是因为你心里面有不好的念头,所以说不能够这样子上坐的。
当然不完全一样,有些微细的杂念那个不算,那些乱七八糟的杂念那不属于烦恼,那是散乱,它不是嗔恨,不是贪爱。如果你的心里面起了贪爱和嗔恨,或者是嫉妒、傲慢这种心态,你肯定是没有办法跟任何法相应。但是只一些杂念就没关系了,那些没有什么问题的杂念,念着念着它自动地就会消失的。所以说你们修法之前,要做好充分的准备,否则的话你这个法就白修了,浪费时间,你还不如不修。
修法的要求非常高,你要修莲花印,要求很高的,你没有进入那个正确的状态,你最好别结印,别念咒,一定要进入那个正确状态。什么叫正确状态?最起码要发菩提心,最低要求,就是心里充满了正确地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、菩提心,都生起来了,你坐那里真实地有这种念头,对任何众生都有慈悲心,也有菩提心,然后你念的咒都是为了众生。这样发起来了以后,你确实认为你这个心已经生起来了,你才能念咒,否则的话就没有什么效果,你就是浪费时间,你不是在浪费时间吗?你坐一座,还不如我在这里观修菩提心十分钟,你坐在那里二个小时,还不如我坐那里观修菩提心十分钟,比你功德大得多呀。为什么呢?观修十分钟的菩提心有功德,你坐两个小时在那里烦烦恼恼的,一会儿烦恼一会儿烦恼地念,乱七八糟的,心里面乱乱的,有时候还生起烦恼来,那有什么用呢?没用。
所以说很多人修这个法,修了好多年,不仅没有什么进步,脸越修越黑,然后没有什么太大的进步,并且还越修越自私,为什么呢?他就是老想着自己,他没有菩提心,越修越自私,老是觉得别人妨碍他了,别人叫他做事他就生气,别人有动静也生气。道场里原来有这样的人,修着修着后来就躲着不见师父了,躲到角落里去了,他就越修我慢心越强,修着修着他觉得自己很好:“你们这些人都不修行,你看我多认真,我多精进。”然后就对别人起轻慢心,觉得别人修得不好,轻慢其他的道友,慢慢地就开始连师父也轻慢。快着魔了,觉得师父是不是有些地方讲得也不对呀?就开始这样了。师父是讲得很多都是善巧方便说,哪里有什么对错?师父给你们讲法,对不同的人讲的,对不同根基的人讲不同的法,你用你的那个标准来给师父下套,你都觉得:“我这个知见都是大圆满见了,你看师父天天讲这些没用的法,浪费时间,浪费我的时间,我还是去闭关吧。”贡高我慢心就会生起来。
其实呢,你自己做到了吗?你人都没做好,我慢心那么大,这个都是很重要的,基础没打好,不能修的,你修得真的是耽误时间,你还不如老老实实地把基础打好,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上去。你真的修得好,师父也知道,道友也会知道的。可能别人没你修得好,但别人看还不会看吗?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跑吗?
结印打坐的前提条件——真实发起菩提心。发布者:易明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yimingzhiguang.com/zhihui/shanzhishi/178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