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是说,有个姑苏阊门,属于红尘里一等二等的富贵风流地方。阊门外有条十里街,街中有个仁清巷,巷里有个古庙,因为地方狭窄,人们叫它“葫芦庙”。
庙的旁边住着一户官宦人家,主人叫甄士隐,妻子封氏,性情贤淑,深明礼义。甄家虽然不很富贵,但本地也推他是望族了。主人甄士隐禀性恬淡,不以功名为念,每天只是赏花、修竹、酌酒、吟诗,作为人生的乐趣,倒是神仙一流的人物。只有一件事美中不足,到他年过半百时,膝下还没有一个儿子,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,乳名叫做英莲。
真是闲处光阴易过,转眼间又到了元宵佳节。甄士隐叫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出去观赏社火花灯。半夜里,霍启去解手,把英莲放在一家的门槛上。等他解手回来,哪里有英莲的踪影?急得霍启找了半夜,一直到天亮也没有找到。霍启不敢回来见主人,就逃到其他地方去了。
甄家夫妇见小女儿一夜没有回来,就知道有些不对,又派几个人出去找,但毫无下落。夫妻俩半世只生得这个女儿,一旦失落,哪里有不想的?因此昼夜啼哭,几乎不曾寻死。才一个月,甄士隐先得了一场病,夫人封氏也因为思念女儿伤心得病,天天请医生治疗。
没想到,到了三月十五,葫芦庙里炸供,油锅的火冲出来烧了窗纸,这一带的人家多半是竹篱笆、木头房子,于是接二连三、牵五挂四,把一条街烧得像火焰山一样。虽然有军民来救火,但火已经烧成势头,怎么救得下?大火烧了一整夜,才渐渐熄下来,也不知烧了多少房屋。可怜甄家就在葫芦庙的隔壁,早就烧成一片瓦砾场了。只有他夫妇俩和几个家人的性命没有伤到,急得甄士隐顿足长叹。
夫妻俩没有办法,只好暂时到田庄上去安身。偏偏赶上这段时间旱涝不收,盗贼四起,官兵出来剿捕,难以安身。甄士隐只好把田庄卖掉,带着妻子和两个丫环投奔岳父。
他的岳父是个农民,但是家里还算富裕,现在见女婿这般狼狈地赶来,心里自然是不高兴。幸亏甄士隐还有点变卖田地的银子没有用完,就拿出来托岳父随分就价置办点房地,作为今后的生计。甄士隐是个读书人,做不惯种田、干活等事情,勉强支持了一两年,日子越过越穷。岳父每次见面,都说些现成话,而且人前人后抱怨他们不会过日子,只是好吃懒做等等。
甄士隐知道没投到人,心里不免悔恨,加上上一年的惊吓,急忿怨痛,已经有了积伤。一个暮年之人,贫困交加,竟渐渐露出了下一世的光景。
可巧这一天,他拄着拐杖挣扎到街上去散散心。忽然看到那边来了个跛足道人,疯疯癫癫,脚上穿了一双麻鞋,衣衫褴褛,口里还念着几句词,词这么说:
世人都晓神仙好,惟有功名忘不了!
古今将相今何在?荒冢一堆草没了。
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金银忘不了!
终朝只恨聚无多,及到多时眼闭了。
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姣妻忘不了!
君生日日说恩情,君死又随人去了。
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儿孙忘不了!
痴心父母古来多,孝顺子孙谁见了?
甄士隐听了,迎上去说:“你满口说些什么?只听见好了、好了的。”
道人笑笑说:“你果真听见‘好了’两个字,还算你明白,可知世上万般,好便是了,了便是好,若不了,便不好;若要好,须是了。我这歌就叫《好了歌》。”
甄士隐是有慧根的人,一听这些话,心里就明白了。他笑着说:“停停!等我把你的《好了歌》解出来怎么样?”
道人笑着说:“你解,你解。”
甄士隐就说了下面这首词:
陋室空堂,当年笏满床;
衰草枯杨,曾为歌舞场。
蛛丝儿结满雕梁,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。
说什么脂正浓、粉正香,如何两鬓又成霜?
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,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。
金满箱、银满箱,转眼乞丐人皆谤。
正叹他人命不长,那知自己归来丧!
训有方,保不定日后作强梁。
择膏梁,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!
因嫌纱帽小,致使锁枷杠;
昨怜破袄寒,今嫌紫蟒长。
乱哄哄,你方唱罢我登场,反认他乡是故乡。
甚荒唐,到头来,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!
那个跛脚道人听了,两手拍掌笑着说:“解得切!解得切!”
甄士隐说了声:“走罢!”说完就把道人肩上的包抢来,背在自己身上,竟然不回家,和疯道人一同飘飘而去了。
甄士隐原来在红尘里,贪著安逸、清闲的生活。虽然日子像流水一样一天天过去了,但是他总是不醒悟,他一点没觉察到眼前的生活只是刹那幻化的光影。心是很微妙的,心一时看不清真相,就一时落在错觉中执著假相;心一贪著假相,在假相破灭的时候,就免不了忧悲苦恼。
甄士隐的心态前后变化很大,他这一生的兴衰际遇,是展示无常活生生的样板,是现实世间无数人命运的样板,把人生的真相托出来给我们看,让我们看清楚什么是人生。所谓崇高必堕落、积聚皆消散、会合终别离、有命咸归死。
我们应该认识自己的命运不会逃出甄士隐的模式,无论现在的状态如何圆满,自己的人生必然落得甄士隐模式的结局。我们能借甄士隐看透自己的命运,这一切是无常、幻化的,看透沿这种走法走下去,只是枉受痛苦而已,便会早早地明白,就能早早地像他那样,毅然决然地看破、放下世间的一切,趣入解脱道。
《红楼梦》的故事。发布者:易明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yimingzhiguang.com/zhihui/shanzhishi/212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