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道友在打坐或闭目观修时,不应以任何理由致其中断,此时不宜触动师父或道友的身体,无论是有人找,还是吃饭时间已到等事情,都不宜跟其说话。路过打坐观修、闭目养神的师父或道友时,宜轻声慢步。
要说一下这个问题,有些人在这里特别喜欢管闲事,像管家婆似的,什么事情都喜欢去管别人,就是不管自己,不爱管自己,喜欢管别人,这是一种习气。不认同的举手?还有干过坏事的人站起来,就是经常喜欢去叫别人,别人在打坐——“吃饭啦!”或者是踢人家,或者是故意去触碰别人,或者是经常去干扰打坐修行的人。
二、对于师父或道友的轻微过失,如关灯、关门、关水等,宜自己为其更正,积累自己功德,而不宜批评教育。大的过失宜由执事师父处理。
这个问题也讨论一下,你们有没有干这样事?喜欢多管闲事的人,就是批评别人没关灯啊,或者没关水啊……反正就是喜欢批评别人、喜欢教育别人的人,有没有?举手,都没有啊?都不喜欢教育别人?你们不要喜欢教育别人,师父以前就说过好多次了,打比方别人做得不好,你主动地帮他做一下就好了。发点心嘛,你做了还要唠叨一下干吗?就跟老妈一样的,一边做着一边还唠叨。
有些时候他可能有心思,或者心情不好,甚至是在思惟法义,或者是在干什么事情,可能就会有一些小的过失,那你们看到了,帮助他一下就好了,用不着去教育别人。你们这种教育别人的习惯,就是喜欢好为人师,很不好。
师父觉得这个说得很对,这个心要很细的人才会做得到,心很粗的人、不会自他相换的人就不会这样做,就喜欢去骚扰别人的心理,他有强迫症,这也是一种病。这就是一种病态,喜欢去要求别人,就是一些很细微的东西,要求别人符合自己的意思,就说明你心里面烦恼很大。这样的人就很痛苦,他活得非常痛苦,然后他到了别的地方,他也喜欢这样子要求别人。在公共场合,像我们这个地方属于公共场所,他也喜欢要求别人,这样的是有病。你不要把这个病带到这里来,你还是要控制一下自己的病态。
我们这个地方呢,大家要学会宽容,大家要尽量地把小事化成没事,是不是?本来是个很小的事情,你不要小题大作,然后还要讲一番道理,对方心量大的人也就不理你,动一念烦恼,可能人家放在心里想:“多管闲事。”但是人家嘴巴没说出来,心量大的人也最多就是笑一笑,心量小的人就跟你吵起来了,或者他正烦着呢,他可能正在翻业障,那你一说他,那不就吵架了?他也有可能今天就翻业障了,你一说他,他正在想,或者正在参话头,参着快开悟了,被你一说说没了。
民国的来果老和尚就是这样,他吃饭的时候,参话头参的忘记了规矩,那个管事人的上去就打他,打得他都不知道了,饭碗都打没了,他还在那里参话头。我们现在没人家的根基,我们又不是来果禅师转世,被你一打话头给打没了,人家生气了。人家来果禅师不会啊,一打打得开悟了,我们一打就打得生气了。所以说我们还是别去打扰别人,尽量不打扰别人。只要他不去影响别人,打比方他在这里大叫大吼的,或者在这里吵架,或者在这里玩手机声音很响,那你可以和颜悦色地跟他说:“这个地方需要安静,请你……”礼貌一点,我们修行人一定要有这种素质,最起码的文明和素质,大家要有一定的修养,不能像街头巷尾的人一样。
你看信基督教的人,他们都很有修养的,你们可以接触一下。我们中国人现在没文化了,没修养,所以说我们基本的一些修养还是要有的。
三、对于打止语牌的师父或道友,其他道友不应扰乱其止语状态,不宜主动说话。
人家都止语了,你跟人家说:“把止语牌拿了,我要跟你说话。”明摆着就是骚扰别人,还有就是直接跟人家说:“你跟我说话可以挂止语牌。”就是说跟我说话止语牌不起作用,这都是强迫症。
师父觉得这都是修养问题了,人家挂了止语牌还是(要)尊重,还有挂止语牌的人,自己也得尊重自己,别挂着止语牌到处跟人家说话,那你自己都不尊重,别人当然也就懒得尊重你了,反正你都挂着止语牌到处跟人家说话,人家也就不在乎你,你自己都没有做到嘛。所以你要讲话的时候,最好把止语牌先藏起来,就是转一下,转到衣服里面去,这样也方便,就是放在一个可进可出的地方,省得摘下来麻烦,放在口袋边上,一下翻进去,再翻出来,这样比较好。所以不想说话的人,挂个止语牌,这也是人家不想受干扰、不想受骚扰。有些人就喜欢找别人聊,人家又不好意思拒绝你,就挂个止语牌。有些人不说话难受,看到别人挂止语牌就强迫别人把止语牌拿下来。
这个修养还是要有,这样的修养如果都没有,你还修什么呀,这都忍不了啊?非得说?你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呢?修行人,最起码的控制能力要有,否则的话那就离神精病也不远了。
四、道友宜自强不息、勇猛精进,不宜自怜自艾,不宜对同修道友过于同情怜悯,助长道友的依赖性、软弱性。
对,大家要各自独立,不要去把别人当孩子,助长别人的软弱、依靠,等于是助长她的女人态。女人态就是喜欢依靠,喜欢依赖别人,不愿意独立、不愿意自立。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,实在是做不了的事情,可以求助于他人。
师父觉得写的基本上没什么问题,读一读也是给大家一个参考。
道场常住教诫。发布者:易明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yimingzhiguang.com/zhihui/shanzhishi/167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