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种因果是:从知众生为母——念恩心——报母恩心——悦意慈——大悲心——增上意乐——正等觉依次相生。
请先听一段师父开示
七种因果中,大悲心为根本。观修知母、念恩、报恩、悦意慈是生起大悲心的因,而后增上意乐、引发菩提心是大悲心引发之果。
虽然再再思维有情的苦难,拔苦的悲心也能生起,但是,要使悲心易于生起,且能猛厉、坚固,在这之前先需要对有情产生悦意、爱惜之相。
因为同样是苦,如果是亲友遭遇,则心里不能安忍;而如果是怨敌受苦,则非但不起悲悯,内心反而幸灾乐祸,这种心态就是由不悦意相所导致;又如非亲非怨之人有痛苦,则心里漠然置之。
于是,当亲友受苦时,便随自己对亲友的爱执程度有多深,就会生起多大的不忍心,有下等的爱就会产生下等的不忍,如果是至极亲爱,那么即使对方有微苦,自己也会生起深切的不忍之心。
相反,若是怨敌受苦,则由自己不悦意的程度大小,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欢喜。又对非亲非怨者的所有痛苦既无不忍也无欢喜,其因即是自己对非亲非怨者没有生起悦意或不悦意相。
由此可知,先修有情众生为至亲,是为了遍缘一切有情产生悦意之相。
而最亲爱者莫过于慈母,所以引生悦意相的方便是修知母、念恩、报恩三菩提种。修此三种可以产生爱执有情犹如独子的悦意慈,由此必能引发悲心。所以知母、念母、报恩三者是生起与乐慈、拔苦悲的根本。
再看大悲如何生起增上意乐以及最终发起菩提心。
有问:大悲生起、不忍众生苦、为利有情希求无上菩提,即此便已满足,何故中间还须修增上意乐。
答:因为欲令众生离苦得乐的慈悲二无量心,声闻、独觉同样具有,而自己承当、亲自挑起一切有情与乐拔苦重担的,则除大乘外,二乘及其以下决定没有这种发心,所以在慈悲生起后还须使此心强盛,增上意乐,其意则在于此。
增上意乐的心相,依经中譬喻可以略知。《海慧问经》说:“海慧,如有商主或有长者,唯有一子,可悦可爱可惜可意,见无违逆,然此童子因其幼稚,而作舞娱,堕不净坑。次其童子若母若亲,见彼童子堕不净坑,见已虽发号哭忧叹,然终不能入不净坑拔出其子。次童子父来至其所,彼见一子堕不净坑,见已急急举止慌措,欲出其子,心甚爱顾,全无呕吐,跳不净坑取出其子。”
一切菩萨疼爱的独子——有情众生陷溺于三界的不净坑中,如母如亲的声闻、缘觉虽见众生陷入生死之中,只能忧愁哀叹,却不能将其救出,只有商主菩萨不忍亲见爱子的陷溺,而奋不顾身,亲赴不净坑中将爱子救出。所以仅如母之悲尚不足够,需依悲愍,如父勇悍,发起亲自荷负救度众生之担的增上意乐。
如是发起救度众生之心,然而仅有此心还不能成办,仅凭现在的能力,对一个有情也不能惠予圆满的利益,即使证得二乘阿罗汉果,也仅仅利益少数众生,且所施之利仅为烦恼的解脱,而非一切种智的证得。
如是思维谁能圆满成办无边有情的暂时安乐,乃至究竟之一切利义呢?则知唯佛陀方有此能,所以为了成办有情究竟之利,唯有自己发心证取佛位。
修平等舍心
先以喻明之,我们的心地荒芜、坚硬、凹凸不平,对众生有着贪嗔的情感偏执,是生起无偏袒悲心的障碍,所以首先应修平等舍。如理思维遣除贪嗔之执,如是才能似大地,普载一切有缘众生。
如果我们不能从最切近之处引发内心深处的广大爱心,便不能滋润这片心地,使自己对于众生生起至极亲爱的情感,所以,首先应以现世的母亲为缘,念母深恩难报,从而引发深切真诚的报恩心。
对一切众生报恩心起,则会对众生生起悦意慈心。此后正发慈心、悲心再成增上意乐。如是修习希求利他之心便得圆满。再由此增上意乐转而更求证无上菩提,便成菩提心的真实生起之果。
修平等舍:我们之所以对众生不平等,是因为只见众生现在对“我”所作的或利或害,不见过去无量世的因缘。所以对治心不平等应如此思维:
我欣乐厌苦,一切众生也无不如此,为什么我只对亲友的一类兴饶益,而对怨敌的一类作损害,让他们感受我所不愿感受的痛苦呢?
即便是怨敌,他们对于痛苦也是难以忍受的啊!
而且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无不作过我的亲友,也同样无不作过我的怨敌。所谓的怨敌只是今生暂时的作害,前世必曾无数次作我的亲友,利益过我;而所谓的亲友也不过今生对我暂时地利益,过去世必曾无数次作我的怨敌,损害过我。
真正生起这样的定解后,又于谁生贪、于谁生嗔呢?修习的方法是:先以非亲非怨者为对境,修离贪嗔的舍心,生起之后,再推广到一切亲友、怨敌,如是循序而修,便能成就舍无量心。
(1)知众生为母:在漫长的生死流转过程中,我们每一次投生都依母而生,如是生生世世的母亲数目无量,每一位众生必定曾经作为我们的母亲,而且不止一次,在未来世也当作我母。既然众生都曾为生身母亲,我们就不应忘记母亲的深恩。
(2)念母恩:从现世母亲为缘极易发起。所以首先缘想今世母亲对我们的生养之恩。来到这个世界,我们的生命依托于母亲,一切的资养都来自于母体。当母亲怀上我们的时候,她时刻关心体内胎儿的动静,饮食、睡眠都极为小心,一举一动都怕伤到胎儿。我们的诞生又连累母亲感受生产的剧痛。
对于生产之苦,莲师曾说:“母子二人中阴迈半步,除母颌骨余骨皆分裂。”有人形容为到鬼门关转了一圈。见到我们顺利地降生,母亲全然忘记自身的苦受,而沉浸在幸福之中。
母亲往往会视我们为她生命的全部,自十月怀胎起即已血肉相连,诞生后的婴儿期,我们也多是在母亲的怀抱中度过。在成长的岁月里,我们一直都是母亲关注的焦点。母亲宁愿自己饿着,也要让我们的肚子填饱;宁愿自己受冻,也要让我们身上穿暖。再要强的母亲,为了孩子,也愿意低声下气地乞求他人。为了我们,母亲可以在风雨中奔波、在烈日下操劳,甚至甘愿顶受恶名,造诸恶业。
每当我们稍有不适、遭受痛苦时,母亲便会坐立不安、食不知味、睡不成眠。当我们远行时,母亲总是牵挂不断,担心不已,直到我们回来才罢。我们的成长过程实是母亲耗尽她一生的心血的过程。
如是修念恩心,先以现世母亲为境,次缘父、其余亲友,再缘怨敌,最后缘十方一切有情。如是生起如母心、念恩心。
多生累劫以来的母亲既然对我们有如海深恩,那么她们现在的境遇如何呢?
如果没有佛法的指引,这些轮回中的母亲比瞎子还可怜,因为看不到因果的正理而盲目地跳入烦恼的火坑,奔向恶趣的深渊;如果没有佛法的引导,她们将会一生生地饱受生死的痛苦。
看着母亲盲无慧目、步步颠蹶,趣向可怖的险坑,我们如何能忍心袖手旁观、置之不顾呢?在世间来说,只顾自己享乐,不知孝养母亲,则此人之人格必是极为下劣。
而作为修学大乘佛法的我们,又怎能只求自己解脱、任随母亲在轮回大海中苦苦挣扎而不思救度呢?
在我们没有生存能力的时候,是慈母精心养育、照顾我们,否则我们在这个世界即使活一天也不可能。
如今最疼爱我们的慈母没有取舍的能力,她们害了贪嗔痴的重病,连自己往昔最疼爱的孩子也认不出来,面对这样可怜的老母亲,我们怎能不难过,怎能不生起猛厉的救度之心呢?
(3)报恩心:报恩有种种不同的方式。仅思以衣食奉母,也算是一种报恩方式,但此非急需,一者,母亦能自己获得衣食;二者,恶业为苦因,若如世间愚夫不知因果反以造恶来奉养母亲,则无异于雪上加霜,令轮回苦海中的母亲更难出离。
况且即便是清净的奉养,也不能解决母亲的生死苦患,因为一切世间的富乐是有漏之乐,是导致众生堕落三恶道之因,实质是坏苦。从究竟来讲,对于母亲并无实益,甚或因此更生痛苦。
而往昔作母亲时,只要是她智慧、能力所及的,必定会最大限度地给予我们安乐,不会有任何的保留。如今我们回报母恩时,明知惟有成佛方能获得最无上的安乐,如果仅仅发心使母亲获得人天福乐、小乘寂灭或是菩萨的安乐,这样的发心是多么不合理啊!
所以我们应使母亲获得佛果的安乐来报答母恩,这才是最究竟、彻底的报恩方式。
《中观心论》云:“又由烦恼魔,伤害已成疮,我如注灰水,反令苦病苦,若有于余生,慈敬及恩益,欲报其恩惠,除涅槃何有?”
以上三种思维观修到量,则见一切老母有情都成悦意之相。自然对一切众生会有如爱独子般的情感。之后须正式修利他心,即修慈、悲、增上意乐。
(4)修慈心:修慈心的对境是缺乏安乐的众生。慈心行相是真心祈愿一切乏乐的众生都能永具安乐及安乐因,常自思念:我应尽力让众生值遇安乐。如何能令众生获得安乐?
次第是先缘亲修,次缘非亲非怨,再缘怨而修,最后遍缘一切有情修。大多数有情无须说无漏安乐,即使是轮回中的有漏安乐也极其匮乏。对于众生缺少安乐的情况思维得越多,则由此引发的与乐慈心便会越深。
(5)修悲心:修悲心所缘对境是在三苦逼恼下的苦恼众生。悲心行相是愿其解除苦及苦因,自念我应尽力使众生离苦,如何能令众生远离此苦。
次第如前,先亲,中非亲非怨,后怨,如见怨敌如同亲友一般内心平等而转,即可渐缘十方众生而修。悲心生起之量如《修次初篇》上所说:“若时犹如可意爱子,身不安乐,如是亦于一切有情,欲净其苦,此悲行相任运而转,性相应转。尔时即是悲心圆满,得大悲名。”论中意为,对于最极疼爱的幼儿,如有痛苦,其母当生多大的悲痛,以此为生悲心之量,如果对于一切有情悲心任运发起,则是圆满大悲的体相。由此生起大悲的心量,也应如是了知。
(6)增上心:如是修习慈悲之后,应想:这些可爱悦意的有情如是乏少安乐,众苦逼恼,我如何才能使他们得到众乐、解脱众苦呢?此前修报恩时也能略生慈悲,与乐拔苦,但还未到量,须是慈悲修后引发增上心,这样心极不忍,便能担负起救度众生的重担。到此利他心修竟。
(7)发愿菩提心:其后又思:要能利他,必须自证无上菩提,由此生起求证之心。但仅有些许尚不够。应再再思维佛的身、语、意、事业功德,如是尽力增长净信。之后便对佛德发起欢喜、求证之欲。
如是修习七种因果到量,“为利有情愿成佛”的愿菩提心便能顺利发起。
同修们要注意,以上七种因果的修法,不是看一、二遍就算了事,必须不断修习,到愿菩提心发起、增长、稳固才是到量。
《菩提心的具体修法——七种因果》,摘自《莲花智慧》
菩提心修法——七重因果。发布者:易明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yimingzhiguang.com/zhihui/shanzhishi/718.html